未來展望

發佈日期 : 2018-12-04

 

發展方向

 

  為配合國家的科技發展政策及國內外高科技產業之需求,本系依照教師之專長與研究方向,規畫了微電子、通訊及資訊三大學習領域,提供學生全方位的學習。在微電子、通訊及資訊產業蓬勃發展的今日,本系所培育理論與實務並重的畢業生,非常適合以其專業知識投入全國各科學園區及高科技公司;亦可選擇繼續深造或從事學術研究工作。
  依據 95 年 4 月 6 日九十四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系務會議審議通過之中長程發展計畫,本系未來之主要發展方向如下:

 

項目 主要發展方向
1 配合國家政策與產業需求,整合系內教師專長成立研究團隊,維持多元學制,並配合整體教學目標設計課程,以建立研究主題與發展特色
2 積極鼓勵教師進修及研究升等,並積極請增師資員額,增聘有研究潛力的年輕博士及傑出優秀的資深教授,以改善師資結構
3 課程規劃強調理論與實驗課程並重,積極充實與更新實驗室,並推動專題研究課程與建教合作,以提升學生實務能力
4 因應產業之實際需求規劃課程並建置課程管理系統,擴大課程委員會組成,並建立完善之課程開設的檢討評估機制,以健全課程規劃機制
5 建立課程標準化機制,統整課程之內容,並開發相關理論及實驗課程之教材,教學須符合 AC2004+ 所訂之九項認證規範,以提升教學品質
6 建立學習輔導機制並強化學生學習的意願,建立淘汰機制,使學生能具備 AC2004+ 所訂之九項核心能力,以提升學生素質
7 組成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諮詢委員會,收集相關資料,辦理參訪學習完成自評報告書,以通過「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
8 積極成立電子所博士班及資通所碩、博士班,並鼓勵教師進行校內外整合研究,以一系多所加強研究水準
9 積極成立碩士在職專班及產業碩士專班,延聘具實務經驗的兼任教師,並推動產學合作計畫及安排學生參訪相關產業,以加強產業交流
10 積極鼓勵師生參加校外競賽,開設最後一哩就業學程,與高中職建立夥伴關係,並與其他大學結盟,以提升整體競爭力
11 跨系整合基本教學實驗設備,支援聯合研究室之研究空間與經費,成立系友會,並推動實習制度,以有效利用資源

 

 


 

 

發展目標和發展策略

 

發展目標 發展策略
建立研究主題與發展特色 配合國家政策與產業需求
整合系內教師專長
建立研究團隊
課程設計配合整體教學目標
維持多元學制
健全課程規劃機制 擴大課程委員會組成
因應產業之實際需求規劃課程
建置課程管理系統
建立完善之課程開設的檢討評估機制
提升教學品質 建立課程標準化機制
統整課程之內容
開發相關理論及實驗課程之教材
教學須符合 AC2004+ 九項認證規範
通過「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 組成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諮詢委員會
蒐集相關資料
辦理參訪學習
完成自評報告書
提升學生素質 強化學生學習的意願
建立淘汰機制
建立學習輔導機制
學生須具備 AC2004+ 之八項核心能力
提升學生實務能力 理論與實驗課程並重
充實與更新實驗室
推動專題研究課程
推動建教合作
改善師資結構 積極鼓勵教師進修
積極鼓勵教師研究升等
積極請增師資員額
積極增聘有研究潛力的年輕博士
積極增聘傑出優秀的資深教授
一系多所加強研究水準 成立電子所博士班及資通所碩、博士班
積極鼓勵教師進行研究
鼓勵教師進行校內外整合研究
加強產業交流 成立碩士在職專班及產業碩士專班
延聘具實務經驗的兼任教師
推動產學合作計畫
安排學生參訪相關產業
提升整體競爭力 與高中職建立夥伴關係
與其他大學結盟
積極鼓勵師生參加校外競賽
開設最後一哩就業學程
有效利用資源 跨系整合基本教學實驗設備
支援聯合研究室之研究空間與經費
推動實習制度
成立系友會

 


 

 

發展策略和具體措施

 

期別 發展策略 具體措施
短程 配合國家政策與產業需求 訂定教育目標須配合國家政策與產業需求以建立發展特色。
整合系內教師專長 依教師之專業背景,整合成相關之教學領域,並以學程化之課程規劃,發展特色。
擴大課程委員會組成 課程之規劃須廣泛徵詢校內外學者專家及各界意見。
維持多元學制 保留四技學制,在系所未來之發展方向及教學規劃上,大學部及四技部盡量維持一致,但仍保有各自之特色。
強化學生學習的意願 提供跨系課程,增加學生選課的自主空間並提高選課之彈性,以強化學生學習的意願。
理論與實驗課程並重 以深厚的知識為基礎,強調實務訓練,並能解決實務問題或有具體的作品產出,以合乎就業市場之需求。
充實與更新實驗室 實驗設備之擴充力求前瞻與務實,以提供豐富的實驗課程來驗證相關理論,並提供學生實作投入之方向。
推動專題研究課程 透過專題研究課程之實施,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並舉辦專題製作競賽,以提升專題製作成果之水準。
積極鼓勵教師進修 訂定辦法,減低進修教師基本鐘點數之要求,以提升教師進修的意願。
積極鼓勵教師研究升等 訂定辦法,獎助教師研究成果並減低其基本鐘點數之要求,以鼓勵教師以其研究成果升等。
積極鼓勵教師進行研究 訂定辦法,獎勵教師主持研究計畫與發表學術論文,以提升研究水準。
鼓勵教師進行校內外整合研究 鼓勵具實務經驗教師,組成整合性研究團隊,以聯合研究室名義申請研究計畫或與校外研究單位共同提出整合型研究計畫。
延聘具實務經驗的兼任教師 延聘產業界具實務經驗的專業人士擔任兼任教師,強化學生之實務訓練,使其能將理論與實務融會貫通,以提升學生之實務競爭力。
積極鼓勵師生參加校外競賽 訂定辦法,獎勵師生參加校外競賽,並列入教師升等及學生升學的加分項目。
支援聯合研究室之研究空間與經費 提供聯合研究室適度之研究空間與經費,以維持其正常運作。
組成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諮詢委員會 成員包括學術界、產業界、系友以提供申請「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之各項專業意見諮詢。
收集相關資料 收集「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相關資料並深入了解其申請之條件及流程。
辦理參訪學習 積極參加「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相關之研討會並赴已通過認證之校系參訪以吸取經驗。
成立系友會 建立畢業生追蹤機制,善用畢業系友之資源。
配合整體教學目標設計課程 配合學校特色、學術發展趨勢、整體教學目標及學生畢業後之就業需求來設計課程。
因應產業之實際需求規劃課程 配合產業變遷及結構隨時檢討改進課程規劃,以縮短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間之落差。
建置課程管理系統 建置相關資訊系統以進行課程相關資料的管理。
建立完善之課程開設的檢討評估機制 透過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反映調查、產業界對畢業生所需具備之專業技能調查、企業界對畢業生的滿意度調查等相關檢討評估機制,持續調整課程規劃。
建立課程標準化機制 課程之設計包括課程大綱、最低內容標準、學習成就評量方式等應符合標準化的要求,以提供穩定的教學品質並提高學生之學習效率。
統整課程之內容 課程之內容應力求統一,並應考慮課程間之銜接問題。
開發相關理論及實驗課程之教材 善用網路資源,透過數位化內容的編撰來提升教學品質並推廣教學效果。
建立淘汰機制 訂定基本能力指標並確實執行,使畢業生能符合產業之需求,以提高產業對畢業生的滿意度。
建立學習輔導機制 提供補救教學,加強特殊學生之學習輔導,使最多數的學生能有機會完成學業。
安排學生參訪相關產業 安排學生參訪相關產業,使學生能實地了解產業之現況與發展。
推動實習制度 善用產業之設備與場地,藉由校外實習的方式,使學生能實地了解產業之需求與問題。
教學須符合 AC2004+ 之九項認證規範 透過申請「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使教師之教學能符合 AC2004+ 之九項認證規範。
學生須具備 AC2004+ 之八項核心能力 透過申請「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使學生在畢業時能具備 AC2004+ 所訂定之八項核心能力。
完成自評報告書 積極進行各項認證資料之蒐集彙整,完成自評報告書並提出認證申請。
中程 成立碩士在職專班及產業碩士專班 依照規劃時程申請成立碩士在職專班及產業碩士專班,以提供回流教育之機會,並結合企業力量共同規劃課程,以提高企業對畢業生的滿意度。
積極請增師資員額 利用增設電子所博士班及資通所碩士班、博士班的機會向教育部請增員額,以改善教學品質。
積極增聘有研究潛力的年輕博士 補助新進教師研究經費、建構優良的研究環境,以吸引有研究潛力的年輕博士。
成立電子所博士班及資通所碩、博士班 依照規劃時程申請成立電子所博士班及資通所碩、博士班,以加速培養尖端研究人力、提升研究能量。
跨系整合基本教學實驗設備 電資學院之課程規劃以大一不分系為原則,故可跨系整合基本教學實驗設備以收資源有效利用之功。
長程 推動產學合作計畫 透過創新育成中心加強與產業界之資源共享及整合,推動產學合作,發展研究特色。
推動建教合作 加強實務訓練,以產業所實際面臨的問題,讓學生能將理論與實務融會貫通,以強化學生之實務特色與能量。
與高中職建立夥伴關係 協同指導高中職學生專題製作、提供高中職學生參訪、選課之機會,以提高其就讀之意願。
與其他大學結盟 透過教育部推動之各類課程改進計畫與其他大學結盟,化競爭為合作。
積極增聘傑出優秀的資深教授 建立講座制度,以優厚的待遇吸引研究傑出優秀的資深教授。
開設最後一哩就業學程 依照產業之實際需求,設計最後一哩就業學程相關課程,以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及產業對畢業生的滿意度。

 


 

 

未來學制規劃

 

學年度 大學部 電子所碩士班
107 4/4/4/4 1/1
108 4/4/4/4 1/1
109 4/4/4/4 1/1
110 4/4/4/4 1/1
111 4/4/4/4 1/1
註:「/」隔開為各年級班級數,如 A/B 分別表一年級班級數有 A 班、二年級班級數有 B 班。

 


 

 

未來師資結構規劃

 

學年度 教授 副教授 助理教授 講師 合計 備註
102 6 14 7 1 28  
103 6(+3) 11 7 1 28 升等:教授3人
104 9 11(+2) 3 1 26 退休:助理教授2人
升等:副教授2人
105 9 13 3 1 26  
106 9 13(+1) 2(+1) 1 27 新聘:助理教授1人
升等:副教授1人
107 9 13(+1) 2   1 26 退休:副教授1人
升等:副教授1人
108 9 12 2 1 24 退休:副教授2人
109 9(+1) 11(+1) 2 1 25 升等:教授1人
新聘:副教授1人
110 10 12 2 1 25  
111 10 12(+1) 2 1 26 新聘:副教授1人
註:「( )」內為新聘/升等師資員額。